第538章大论战
“陛下,浙中王学主要以钱德洪、王畿为代表。他们的所有学说都围绕心学的核心观点,即“良知”而展开的,他们认为良知乃当世学术之精髓。就如仁对于孔圣人,义对于孟子而言。
并且他们认为良知发自本心,不加工夫修证而后得。但对于何为本心,何为良知,他们现在众说纷纭,看法不一。但这种观点属实有些空谈,所以还有人引入佛学,认为儒即禅,禅即儒,疏于空洞。”
朱由校闻言也缓缓点头,暗道确实如此。
心学要探讨什么是心,什么是良知。这种问题就如同讨论什么是道,什么是理。都是一些比较形而上的问题,了解起来难以理解,最后难免要从宗教中汲取养分。
不过刘宗周还是实事求是的,并不是一味批判浙中王学,随后他又提起了浙中王学好的一面。
“浙中王学有钱德洪者,其对于心学看法深厚。对王文成“致良知”之说进一步阐发,提出学问不在空处。学问必以有事为主的看法。突出当今所急,在务实不在炫名,在躬行不在议论。
他主张不必纠结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心这些问题。
认为心学最主要的要去做,在行动中至良知,更重要的是要把行为践行于日常行事上,著实格物,使竭意诚心正。正所谓格物之学,就是在实现良知上见功夫。
前人所说的远大理想都是太过于空谈,徒放心耳。想要致良知、真正重要的是日常功夫。时行时止,时默时语,念念精明,毫厘不放,此即行著习察实功格物之功也。于此相当切实。着衣吃饭,即是尽心至命之功。”
朱由校闻言顿时沉思良久,刘宗周这么一说顿时让他觉得暗暗心惊。
暗道怪不得心学能够在明末流行开来。其原因就在于它的门槛要比之前的学说低太多了。
以前的程朱理学要成为圣人,就要求士人必须要有类似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等的要求与理想才行。
这种事情的门槛跟要求很高,普通平民百姓哪里能听得懂,哪里能做得了这种事情。
但这时却出来个心学,突然告诉他们,不需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等要求与理想。想要成为圣人,想要致良知,只要做好自己,穿衣吃饭,做好日常功夫即可。
这瞬间就让平民百姓听懂了,这种门槛要比之前的程朱理学,低多少,受众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在日常上见功夫,行时止,时默时语,念念精明,毫厘不放,这浙中王学倒是有些意思。”
朱由校闻言也忍不住喃喃自语起来,而一旁的孙慎行等人也暗道不好,他们知道皇帝此人还比较年轻,并且很容易接受一些新想法。
所以见皇帝这般样子,唯恐皇帝认同这些看法,孙慎行见状立马拱手道:
“陛下,此说看起来不错,其实有大弊端。试问在日常行为上下功夫,那标准何在。每个人的言行都不一,那每个人都说自己做好了日常功夫,都做到了良知,那如何分辨是真是假呢?”
听着孙慎行的反驳,朱由校也觉得说得有道理,随即又向刘宗周发去了询问的目光。刘宗周见状拱手道:
“陛下,浙中王学的说法虽简单易懂,但其实是对王文成学说的改编。因此被其他学派大肆抨击,其中以江右王学为主。其主张致良知要通过主静、寡欲、戒惧,此皆致良知的名也。并主张“主敬克己”的功夫,达到良知本体。”
刘宗周这么说朱由校就听懂了。
敢情这两个学派一个主张从日常行为上下功夫,要去做。一个是主张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主静、寡欲。
现在听完这两句,让朱由校觉得受益良多,对其他的也感兴趣了。
“刘爱卿,你之前说阳明心学影响最大者有三派,分别为浙中王学、江右王学和与泰州学派。现在讲了前两者,那最后一个泰州学派究竟主张何种观点。”
见皇帝这么说,刘宗周望了一眼刘一燝等人,欲言又止。这个泰州学派在众人心中风评并不好,甚至有点离经叛道,因此前面他讲出来的时候就有些后悔了,现在也在他犹豫要不要给皇帝解释。
“陛下,王文成之学,有泰州(王艮)、龙溪(王畿)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
泰州学派其虽然名义上师承王文成,但泰州学派对其学说多有启发,甚至牵强附会,内容多为惊世骇俗之言,不足为信。”
叶向高见刘宗周为难,就出来解释起来,想要打消皇帝的顾虑。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侠徒幻世录 人上人 誓不争宠 道长,镇山河! 逃荒三年抱俩,疯批权臣宠娇娇 青帝别有情 总有刁民想吃朕 天子岂无愁 无色界 誓要上位当主角 理想的恶棍 丐哥,笑醉狂! 红楼北静王 重生后,我开启属性人生 斗罗:拜见师尊大人 斗破:萧炎,是我加列奥的兄弟 轻慢佳人 朕,是一个演技派 圣父大侠和爱精分的魔教教主 人间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