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大明的内阁里,首辅和次辅之争越来越激烈,想当年这黄次辅还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一枚暗棋,谁知道竟然暗地里早已生了外心,权势扩张之快,令他暗暗心惊。永康帝这么多年不问世事,一心寻仙问道求长生。但是高首辅心里却明白,永康帝帝王心术之高超,玩弄权术的制衡之策更是炉火纯青,尽管常年不上朝,但是下面的臣子却没一个不臣服于他的威慑之下!大明王朝传到永康帝这一代已经是传了八位皇帝,如果说前面几位皇帝还算是励精图治,那么传到了永康帝这里,则是彻底对处理朝政失去了兴趣。永康帝是先帝的程,怎么突然间就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了?凭着自己多年官场上的嗅觉,高首辅觉得其中必有猫腻,若无人在背后指点,黄友仁这厮能呈上这个折子?两人是多年的老对手了,俗话说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敌人,黄友仁的班底他再清楚不过,虽然有几个能人之辈,但是才华也不在这上面。让他手下的人出主意如何拉拢朝臣,如何欺上媚下可以,让他们出一个如此精彩绝伦的点子,根本不可能!可是这背后之人是谁?是又有哪个势力想要搅入这趟浑水?查!必须得查!不管这人是谁,要么抢到自己麾下为他做事,要么,就干脆毁掉!而悄悄将林清策论递上去的马学政,过了几日之后也收到了当朝次辅黄友仁的密折。“老夫果然没有看错!竟是解决了黄大人的难题!看来此次升迁回京有望了!”马学政将密折放到一个匣子里收好,嘴角扬起得意的笑容,不禁回忆起当时自己读到那份策论时的心情。其实当官当到了马学政这份上,对于科举取士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诚然,科举考试可以选拔出朝廷需要的人才,可是这些人才更多的是一些只会之乎者也的庸才。文章做的好有何用?试帖诗写的好又有何用?无论是当父母官还是在京城的六部当官,实际办理朝务的时候,这些都没有用。甚至好多官员考中进士后,也不再碰那些四书五经,因为毕竟用不上了。唯一可能有些用的,就是给上官递折子的时候,能行文通顺,字迹秀美,得上官一个好感罢了。只有进了翰林院这样清贵的部门才需要继续研读文章,毕竟要随时随地服务于皇上,拟写奏折,给圣上皇子讲解经义,修史编撰。虽然人人都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可是只有头甲和二甲的几名科考人才才能入翰林,入了翰林又有多少人出类拔萃,得到圣上赏识?反正他马丛文在翰林院修了八年的史,也没有被皇上传唤过一次。在翰林院里若无靠山,那就是个清水衙门,冷板凳做到老的人也不是没有。想他马丛文当年考上二甲,写得好诗赋有什么重要的,只不过是一个大关卡,先卡掉一部分人再讲。他真正在意这场院试的还是策论。自从知道黄次辅因为鲁地水患之事被永康帝斥责之后,马丛文就想着这或许是个机会。但是奈何自己在翰林院待了那么多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根本就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呈上去。想到院试在即,虽然觉得不过是些区区童生,也不了解朝务,有见解者万中无一,但是也把这题作为策论的题目放了上去,只当开拓自己的想法,聊胜于无。果然,一开始看了几篇文章后,马丛文觉得和自己所料不差,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策论,那些学子在意的都是自己的辞藻够不够华丽,句式够不够工整,论点也都是些老生常谈之法,毫无新意!就算有几篇文章讲了一点东西,但是也是不切合实际的书生之谈,如空中楼阁,仔细一推敲就没有立足之地了。而当马丛文翻到林清这篇策论时,他心里是震惊的,这些数据的对比,条理清晰的罗列方案,将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抢救措施所需的银两,每一处都写的非常详细,甚至还给出了将来防止黄河水患的方法,虽然有些点是前人从来没有提出过的,但是仔细一想却又觉得非常有道理!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啊!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蔡徐坤]我的偶像蔡先生+番外 从地牢开始无敌天下 我是男主他爸[慢穿]+番外 穿成倒霉女配的修仙体验 秦时:从八岁嬴政开始签到 女主拒绝撩汉+番外 落入心动 友妻+番外 花瓶炮灰重生以后 虐杀原形的无限之旅 单细胞少女的单选题 我爱吃肉肉 傲骨狂兵 小娇娇 至尊御灵师 一品盛香 玄学大师是软妹 晚晚而恋+番外 苍穹决战 [综英美+抖森]数独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