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妙笔文学网>中华优秀文化有哪些内容 > 第2章 二十四节气(第1页)

第2章 二十四节气(第1页)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之后经过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其发展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民们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以此来指导农事活动。例如,“惊蛰”就意味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这时人们就知道该开始春耕了。

形式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份,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它通过简洁的名称来表示,如立春、雨水、惊蛰等。

特点

-季节性明显:反映四季变化。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精准地划分出春夏秋冬的起始点,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季节交替。

-与气候紧密相连:像雨水、谷雨体现降水情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冷热程度;白露、寒露、霜降描述了空气中水汽的凝结和降霜过程。

-体现物候现象:惊蛰揭示昆虫等生物因天气回暖结束蛰伏;小满、芒种体现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小满表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则代表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寓意

-指导农事:是古代农业社会的“农事指南”。农民依照节气安排播种、灌溉、收割等农事活动,例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让农事与自然规律相契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体现自然规律与和谐共生观念:它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人们遵循节气变化,感受自然节奏,如在冬至后,白天渐长,黑夜渐短,这种变化让人领悟到自然的循环规律,提醒人们尊重和顺应自然。

-文化传承意义深远: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诸多传统节日与节气有关,如清明祭祖、冬至团聚等习俗,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情感的纽带,延续民族文化记忆。

1.立春

-时间:每年公历2月3-5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物候现象: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大地开始解冻,蛰伏的虫类慢慢苏醒,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在水中游动但水面还有未融之冰。

-寓意: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人们盼望着万物复苏,大地焕发生机。

2.雨水

-时间:公历2月18-20日。

-物候现象: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水獭开始捕鱼,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寓意:降水增多,春雨润泽大地,对农作物生长等自然生态的复苏十分关键。

3.惊蛰

-时间:公历3月5-7日。

-物候现象: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桃花盛开,黄鹂啼叫,鹰躲起来而鸠鸟现身。

-寓意:春雷乍动,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各种动物开始活跃,也象征着春耕的开始。

4.春分

-时间:公历3月20-22日。

-物候现象: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燕子飞来,开始打雷闪电。

-寓意:昼夜平分,此后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也是各种花草树木蓬勃生长的时候。

5.清明

-时间:公历4月4-6日。

-物候现象:桐始华,田鼠化为鹌,虹始见。桐树开花,田鼠不见了而鹌鹑变多,雨后天空能看见彩虹。

-寓意:天气清澈明朗,草木繁茂。清明节也是传统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6.谷雨

-时间:公历4月19-21日。

-物候现象: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振翅鸣叫,戴胜鸟落在桑树上。

-寓意:雨水滋润大地,谷类作物茁壮成长,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7.立夏

-时间:公历5月5-7日。

-物候现象: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蝼蝈鸣叫,蚯蚓钻出地面,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生长。

-寓意:标志着夏天的开始,此后气温升高,农作物生长进入旺季。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生子续命,她续出一窝毛茸茸  迪迦之重生怪兽  全民永夜:只有我能看到弹幕提示  庶妹太娇,同嫁嫡姐夜夜守空房  大秦:我带你们走进热武器时代  重生,从被变色龙咬后崛起!  柯南:规则怪谈,安室透到底是谁  我刚中了五万亿  不做替身,沈小姐带崽另寻新欢  抓我壮丁没说话,我成武圣你哭啥  五岁奶包遭人嫌?靠功德画符改命  合欢宗:从曹贼开始的日常修仙  穿书之这个男主有毒  我来自朔方  魂穿刘禅:开局安居平五路  凡女登仙录  友好关系  当甄嬛传变成女尊背景  重回90:我带美女厂长成为军火大亨  拿捏主神,岂不信手拈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