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第三科,发心,发起菩提愿。
本经的修学重点,主要就是训练一种内观的智慧。内观的智慧有三个重点:安住清净心,观照十如是,最后的收尾就是发起菩提愿。
这一点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我们学佛以后,有三个重点可以修学:第一个是因缘,第二个是空性,第三个就是真如,这三个重点。我们初学佛法,每一个人都是从因缘上去修证的,基本上没什么例外。我们刚开始修学,就是面对这些的因缘所生法,修学的重点只有一个,叫做“深信业果,断恶修善”。所以,刚开始在因缘里面修的时候,我们的思考就是业力的思考,“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不喜欢痛苦,我们喜欢快乐,所以我们就怎么样?想办法减少我们生命的罪业,想办法增加我们的善业。这样的一个修学过程,没有什么问题,过程没什么问题。
但是,深信业果,断恶修善,等到结果出现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你看一个人在断恶修善的时候,他的心是惭愧的、谦卑的,但是等他来生快乐出现的时候,他就忘了他自己是谁了。人一快乐的时候就开始放逸了,他的惭愧心就消失了,他已经忘失他前生那种谦卑、惭愧的心态。这个时候,一个人惭愧心消失以后,取而代之的就是,他想要去主宰这个快乐。因为人生的快乐没有一个人会满足,它是一个无底洞。他不是追求快乐而已,他要主宰这个快乐,让它永恒存在,让它能够满足他的心愿。不幸的是,这刚好跟因缘法是违背的。因为因缘所生法,它不是你说了算。
首先你要知道这个快乐是怎么来的。如果这个快乐是你创造出来的,那当然它就听你的。但是,这个快乐是由业力创造出来的,所以这个快乐存不存在、往哪里走,是业力说了算,可不是你说了算。但是,我们一个人有快乐的时候,你看一个人福报现前的时候,他觉得他可以主宰:我要去买一个电视,我就可以买电视;我要买一个房子,就可以买房子。他在某种因缘是得到自在力了,所以他会产生错觉,以为他能够主宰人生。其实,那是因为你福报还在。福报享尽的时候,你试试看!你善业力花完的时候,连一杯水你都喝不下去。
当然,一般人在福报现前的时候,他哪知道那么多呢?我们就在这种因缘所生法里面一次又一次地谦卑地、惭愧地造善,然后放逸地享受快乐。所以人生就是活在这种轮回:你福报享尽的时候,你又回到你过去的谦卑了;你开始造善的时候、得到快乐的时候,你又忘了你是谁。所以,这就是我们轮回为什么在天上、三恶道里面不断地变化。享受快乐的思想是没错,但关键是我们想要去主宰快乐,这个地方出了问题。
佛陀看我们这样子不是办法,老是讲这个人天乘法也不是办法——他要么享受快乐,要么受用刀山油锅。佛陀说,那这样子好了,我告诉你一个更好的法门:“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干脆,你把快乐放弃好了!看这个意思,你没有资格享受快乐,因为享受快乐的时候你会放逸。圣人受用快乐的时候他是自在,凡夫追求快乐是有问题的。快乐本身没有错,因为它本来是善业所招感的,它哪有错呢?它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哪有错呢?但是我们承受不起,我们会想要去主宰它。
所以佛陀说,好了!你既然有这种攀缘心,那你先把快乐放弃吧。先怎么样呢?先修无常观,这个快乐的本质是会变化的。这件事情对我们打击就很大了。我们对所有快乐的基本要求就是它必须要稳定。我想没有一个人得到快乐愿意失去的。你要么就不要给我,给我以后你就不要抢走,不要破坏它。
但是,不幸的是,所有的快乐都是可破坏的。对这种得失的冲击,既然我们的心态没有准备好,那干脆,佛陀要我们:那你先放弃快乐、追求寂静!佛陀说,那我告诉你一个更好的法门,观察它无常无我而趋向于涅盘寂静。哦,这个就更美妙了!我们从一种离苦得乐的心态而提升到追求寂静。恭喜你!你已经超越三界的轮回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当我们不再追求三界的快乐,那你就可以跟三界说再见了,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牵动你了。
也就是说,我们会从一种安乐的概念而提升到一种追求寂静的概念,就是从有相的因缘修学而提升到无相的空性的安住。所以我们凡夫修学,没有遇到《法华经》之前,大概只有两种修学重点:要么在因缘上追求快乐,要么在空性上追求寂静。这两个都不是佛陀的本意。
佛陀的功德哪是追求快乐、哪是追求寂静这种小境界而已?那佛陀你为什么告诉我这些呢?因为佛陀是“逗会他意”。你就喜欢这种,你就好这一口,所以佛陀就先满足你的需求。
其实,追求快乐、追求寂静,都不是佛陀内心的世界。佛陀是恒顺众生说的法。等到你从追求快乐到追求寂静,到一个程度,佛陀开始讲他内心的世界。
那么佛陀您老人家到底是怎么想的?您对这个人生是怎么想的?我们开始进入佛陀的法界了,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了,就是进入法华的思想。
按照佛陀的意思,外来的东西都不圆满,只能当一种过渡。就是说,你去追求一种快乐,是你求来的,有问题;你去追求一种寂静,这个寂静也是你求来的,不圆满。因为你追求寂静,时间长了就是“不乐修善,忘失大悲”,因为你这个空性跟有相的因缘是对立的。所以佛陀要我们内观真如。就是说,如果你要知道佛陀是什么世界,那请你把心调整一百八十度,从一种外缘的修学而提升到内观的修学,开始内观你的真如,启动你内心的自性功德力。
启动自性功德力,第一个,当然就是观一念心性当体即空。我们一个人开始内观以后,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怕:哎哟,我的心中有这么多垃圾、这么多妄想!一个不静坐观照内心的人,他老是向外攀缘,他不知道他心中有多少垃圾。无量劫来每一次的受生,我们因为追求这种快乐的影像,由原来的“本来无一物”,却去“到处惹尘埃”,每一生都惹很多尘埃。时至今日,已经尘埃满满,看不到镜子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佛陀说,你不要处理它,你也没办法处理;你先把灰尘放掉,你不要去管灰尘,你只要做到不随妄转就好,就是做到无住就好,把心先拉到你的生命的原始点。就是说,你现在这个镜子,已经看不到镜子了,也没关系,但是你要忆念那个镜子。就是,你不要管灰尘,观察这个当初是怎么来的:你从什么地方来?开始找到生命的原始点。
所以结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如果观到这个时候,你会心生大欢喜,原来无量劫的生死轮回并没有真正地改变你。当然,你一定要跟着它走,那是你自己愿意被改变。就是说,原来无量劫来“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虽然我们经历了无量劫的生死轮回,我们的生命经验累积很多的妄想,这些都没有真实地染污我们的本体。这是值得我们庆幸的地方。
所以这第一个,空观,就是把心拉到生命的原始点,观到心性的本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请注意,这个“清净”的前面为什么加一个“本自”?就是这个清净不是你修来的。如果这个清净是修来的,那对不起,凡夫没有分,那就是《华严经》的清净了。为什么这个清净我们有分呢?这句话很重要,因为这种清净叫做“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个法门就是一大优势了。这个清净不是谁给我们的,是每一个众生都有的,只是我们忘失了,现在把它找回来。就是说,我现在没有本事达到《华严经》的清净心,那是修来的清净心;但是我可以找到我本具的清净心,总可以吧?你说我是一个乞丐,我没有本事去创造一个新的家庭,但是我可以回我自己的家,总可以吧?我原来可不是一个乞丐!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开始从向外攀缘而转向内观。攀缘快乐追求寂静,这个都是方便门。你真正要进入佛的法界,你应该去启动你内在的东西:第一个,启动你的空性的清净心;第二个,假观。假观在本经是很特别的,观十法界十如是。当然,我们的目标是锁定佛法界的十如是。我们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只要有美好的佛陀的相状,就可以启动佛陀的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我们不断地通过诵经、通过思惟、通过忆念佛的功德,告诉我自己:我是佛陀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这个时候,通过你观照十如是,它的结果就变成只有一个:你一定会发起菩提愿,你一定会有一种成佛的冲动。
所以第三个,发起菩提愿,是前面的观照十如是来的,而观照十如是又是以安住清净心做基础。你没有安住,你带妄修真,你带着妄想去修十如是,你也修不来。它这三个是息息相关的。
就是说,诸位!当你想要学《法华经》的时候,你就要有心理准备了,表示你很认真地开始要进入你内心世界了。如果你还想要去追求外在的世界,那你还没有资格学《法华经》。对不起!你可能去找前面的阿含、方等、般若,修修人天乘,修修二乘的涅盘寂静。你一旦学《法华经》,那就是说,你的生命跟外境已经暂时(至少你是暂时)先离相。每一个人都是要先离相。离一切相,才有办法即一切法。所以,当你学《法华经》以后,你一开始就进入了所谓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要跟因缘法暂时地说再见了。那等到你《法华经》修好以后,你再重新面对因缘,那就不一样了,那你叫做一朵莲花。你用你内在的功德去带动外在的因缘,那你的人生叫做历事炼心,顺逆皆方便。那个没什么快不快乐可言,快乐痛苦对你来说根本不算个事。
我们凡夫太注重一时的感受。其实,你把目标放远一点,人生只是短短几十年。你是假借人生的顺境逆境来启发你内心的功德,或者说启发你往生的功德。所以,你现在暂时先放弃外在的因缘,等到你《法华经》学完以后,你再来观世间,就像佛陀说的,犹如梦中事,人生如梦如幻。那个时候你就是主动式的人生了。你没有学《法华经》,你的人生是被动的,你的人生一句话就讲完了,叫做“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业力要让你快乐,你一定会快乐;业力要你痛苦,你也只好痛苦。你完全被动了。因为你去追求它,那你就只好被它带走了。
诸位!当你放弃人生的时候,你开始在掌控人生了,就是人生你说了算:我要把今生往哪一个方向引导。你只要通过即空即假即中,那你今生就是趋向你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而今生就很有意义了。不管它给你痛苦、给你快乐,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的整个顺逆的因缘会激发你趋向你来生的目标了。所以《法华经》的思想就是,通过内观而发起愿力。
乙三、发心——发起菩提愿丁一、如何发起;丁二、发起功德
我们看,通过本经的内观以后,他发的愿是怎么发的。这有两个重点。
丁一、如何发起。
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坐法空座,着忍辱衣,入慈悲室。
本经的修学,当然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内观有三个阶段,第一个当然是即空,安住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注意!这个空性我再讲一次,这个空性有两种:一种是向外追求而来的,比方说二乘的涅盘。二乘人他这个空不是心性的空,他是思惟无常无我,所以把三界的快乐放弃以后,出现一种涅盘寂静的假相。所以《楞严经》把阿罗汉判作五阴魔境,就是这样子。他这个是一个魔境。从真如本性来看,心外求法皆是魔境。不管你是什么二乘的功德不功德,只要你不是从心性安立的,都是魔境。所以这个空性它是从内观所启动的。这第一个。
第二个,“着忍辱衣”。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请归 宠妃这职业,必须卷起来 乱世帝都 末世来临前,我收编大佬上交国家 阿哈说:死了没关系,拼好还能用 直播鉴宝:宝友,你这可太开门了! 太子妃掐指一算,疯批殿下心惊胆战 《福运惠崽三岁半,满朝文武排队宠!》 海贼:我,第四大将,今年八岁 重生后我手撕绿茶闺蜜 大唐里正 穿书送系统,炮灰脚踩绿茶上位 网王:游在立海大 真千金断亲后,侯府上下追悔莫及 帝娇 我靠好孕称霸修真界 桃花马上威风凛凛 凡人:别人修仙,我练武种田 北门老枪 姐妹先嫁我后嫁,她嫁儿子我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