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妙笔文学网>妙法莲华经读诵完整版 > 第44章 第44集(第1页)

第44章 第44集(第1页)

丑二、合舍几用车喻分二:寅一、合舍几;寅二、合用车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面,我们看丑二的“合舍几用车喻”。

我们前面讲到,佛陀是怎么样来到世间呢?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佛陀是准备好了才来到人世间的,所以他施设的法门都是一种全盘的规划。佛陀不会说想到什么做什么,没有这回事情。佛陀的法为什么叫一佛乘呢?就是说,除非是你学外道,你说我以前修外道,那对不起,来到佛教你就没办法对接,你前面学的都白学了。你只要以前是学佛法的,就是佛陀说的法,跟《法华经》都可以对接。因为佛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长线的布局,都是“为实施权”。不管是修什么法,只要是你听佛陀的话去做的,佛陀保证你是绝不虚妄。即便修阿罗汉,他修了成就涅盘,也不虚妄,他对接过来,直接入“相似即佛”。

他也没有吃亏,他前面的阿罗汉也没白走。

所以诸位!你记得,只要你以前修的是佛法,只要是佛法,是佛陀说的话,佛陀要你布施,叫你持戒、忍辱,虽然一开始没有圆满,但是绝对功不唐捐。就是你以后回归到《法华经》的时候,你前面所修的绝对不会白费。为什么?因为佛陀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佛陀可以为他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一定可以对接,你这个法跟我这个法一定可以对接。

从佛的角度,当然是希望给众生最圆满的,尽量不要施设方便。但是佛陀看到了两件事,非常严重:第一个,三界火宅。众生的五蕴已经进入了不稳定的状态,感受、想象,色受想行识非常躁动;更重要的是寿命短暂,五浊恶世现前。这第一个,环境不好。第二个,内心又起严重的颠倒妄想,“不觉不知”。这两种情况,一个是外境,一个是内心。

你看佛陀处理事情,佛陀从来不改变外境,因为五蕴是个果报,是长时间过去的积累。你为什么就在这个时候出世呢?你怎么就不在正法时代出世呢?共业所感。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这是我们的共业。共业没关系,你要有自知之明那也就可以。所以佛陀不改变外境,改变内心,加强内心的觉知。佛陀必须改变我们这个不觉不知的问题,这个盲点要解决。

寅一、合舍几

解决这个盲点,第一个,舍几,就是舍弃了《华严经》的大乘的这种圆顿法门。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佛陀要解决众生这个不觉不知的问题,佛陀就想:我有神力及智慧力(佛陀度化众生,两种方式:一个神通力,第二个说法),如果我不用三乘的方便,直接讲一佛乘的思想,告诉大家——火没关系,大家安住一念心性修空假中三观,就能够成就十力、四无所畏。但是法大机小,众生不能因为实相的观照而得度。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第一个,老病死的折磨,更可怕是你寿命太短。大乘的佛法都要长时间积累的,而你这个外境不断地干扰你,遮障太重,所以早晚被这个三界火宅所烧,就没办法解大乘实相的真理。佛陀解决这个不觉不知的问题,一开始是讲《华严经》,“譬如日出,先照高山”,直接讲大乘的圆顿法门,直接发菩提心,修六度,说咱不怕,我不怕火,我只要菩提心发起来,修六度法门,火就不是火。

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蕅益大师用四个字解释说,为什么此法不通呢?因为众生“执物不坚”,就不坚固,就是说善根不够啊。大乘佛法信心很重要,你要坚持下去,不能念要他念。所有的大乘法门都是不思议境,因为大乘法门不像小乘法,可以马上看到效果,它是要长时间地坚持下去。这些二乘的诸子善根不够。

善根不够有什么问题呢?执物不坚的后果,你善根一退落以后,就是我们前面〈方便品〉说的:“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就是说,他这个机不相应,他不能坚持大乘法门。你跟他讲大乘法门,糟了!他善根一退失就到三恶道去了。

诸位!佛陀的底限就是,想尽任何办法不能让众生堕落三恶道。这是关键,这是底限。因为堕落三恶道对我们善根的伤害是毁灭性的。增上生,你可以慢慢来。你看有些求增上生的,今天进步一点,明天进步一点。但是你一定要善得人身,这是一个底限。修行,你说我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行菩萨道,也可以,但是请你不要到三恶道去,你要有本事让自己远离三恶道。因为你到三恶道,当然很多痛苦,那就算了,痛苦生灭法就过了,关键是你从三恶道出来,你这个人就傻傻的,就是根性迟钝,心识闇钝。就是说,你过去的善根遭受到毁灭性的伤害,你要经过很长时间去弥补,才会恢复到你现在的功力。只要你去一趟三恶道,你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所以,众生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给他们直接讲大乘法门,“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有三恶道的危机,佛陀不能冒这个风险,法大机小。所以佛陀“拟”,就是佛陀是想想看这个方法可行不可行,就是拟宜;后来想想不行,“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这时候佛陀就放弃了华严的圆顿法门。

那怎么办呢?看下一段,寅二的“用车”。

寅二、合用车分三:卯一、合拟宜三车;卯二、合三车希有;卯三、合适子所愿

卯一、合拟宜三车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

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佛告舍利弗说,“如彼长者”。佛陀就跟前面的长者一样,虽然身体很有力量,有神通力,有智慧力,但是长者并没有直接把他抱出去,而是用殷勤方便,用勉励的方式,说这个火宅外面有好的车子,你们只要到外面去,就能够自在游戏。你不就是喜欢游戏吗?有更好的游戏!所以诸子就利用这样的引导,出离三界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

这个长者的方法是两阶段,佛陀也应该是两阶段地度化众生,不能直接讲大乘的菩提道,要先讲解脱道再讲菩提道。为什么?因为避免堕落三恶道。“如来亦复如是”,佛陀虽有广大的十力、四无所畏这种大乘的功德而不用,没有直接地把这个法传给众生,而是用三乘的空性法门,在火宅中救拔众生,为说三乘法,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就是解决生死问题,这是一个基本。

《楞严经》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圣人的修学跟凡夫不一样。《楞严经》讲这个二十五圆通,有人就问佛陀说,你这个二十五圆通每一个法门都可以修啊,六根、六尘、六识、七大,眼、耳、鼻、舌、身、意都能够回归真如本性,为什么佛陀要去选圆通本根呢?佛陀说,这得看情况。圣人没有契机的问题,只要契理。圣人是只要道理对了,他就可以修了。凡夫一定要契机,因为凡夫五蕴的功能太强烈了,他一定要注意他的感受。他有他的想象,他有他的“深心之所欲”,他有他的希望。所以,对凡夫,你只要不契机,他就执物不坚,他就不能坚持,这个法对他就没有用。

也就是说,从契机的角度,虽然三乘的空性赶不上中道实相,但是因为契机,先解决解脱道,再成就菩提道。

净土宗也是契机。你看我们净土宗也是两阶段:先到净土去,然后亲近十方诸佛,然后就广修无量的六波罗蜜。所以我们凡夫,修净土宗的人,重点还是在往生,很少人说修净土的人他现在就开始行六波罗蜜的,很少。净土宗其实要都摄六根的。印光大师说,净土宗到晚年要少管闲事。

那这样讲的话,你说,违背大乘的思想!你如果讲这句话,就说明没有学过《法华经》。什么叫权法妙?什么叫实法妙?因为你现在三界火宅,你的重点不是成就菩提道,你要赶快出离三界火宅。所以,你说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行菩萨道,这句话合乎实相的道理,但是不契机。为什么不契机?因为你要面对三界火宅。

大乘佛法修行的条件比较严格。五浊障大不障小,所以你修出离心,火烧得越强越好。但是修菩提心,菩提心一开始是要保护的,你要有一个安稳的环境,更重要你寿命要久远。你看,你如果是生长在一种净土,动不动就给你二十劫、三十劫的寿命,你可以修大乘佛法,你慢慢修,又不着急。你只有八十岁,扣掉你以前颠倒的时候二十几岁,你晚年的时候身体又体弱多病,你真正能够修的才几年?所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从现在末法时代来说,契理不契机,不合乎现实。

什么叫契理契机呢?就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现在这个时候寿命短暂、身心世界躁动,一定要走两阶段式的成佛之道,先解脱、再成佛。佛陀就是这样思考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一开始没有向三乘人讲华严,而是直接施设方便,就是解脱道虽然不圆满,但是契机。

卯二、合三车希有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直播鉴宝:宝友,你这可太开门了!  帝娇  真千金断亲后,侯府上下追悔莫及  重生后我手撕绿茶闺蜜  我靠好孕称霸修真界  海贼:我,第四大将,今年八岁  网王:游在立海大  穿书送系统,炮灰脚踩绿茶上位  阿哈说:死了没关系,拼好还能用  宠妃这职业,必须卷起来  北门老枪  太子妃掐指一算,疯批殿下心惊胆战  大唐里正  《福运惠崽三岁半,满朝文武排队宠!》  乱世帝都  凡人:别人修仙,我练武种田  末世来临前,我收编大佬上交国家  请归  姐妹先嫁我后嫁,她嫁儿子我嫁爸  桃花马上威风凛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