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妙笔文学网>妙法莲华经全文注音完整版 > 第100章 第100集(第2页)

第100章 第100集(第2页)

我们看理观。这个理观就有点深了。就是你在弘扬《法华经》的时候,你尽量做到于一切法中心不动。我们的心是扰动的,一下子想东,一下子想西。为什么会扰动呢?因为我们取相分别。别人跟我们讲什么话,别人给我们什么脸色,其实这个是外境。那外境怎么跑到你内心去呢?外境跟内心本来是不同的法界,但为什么外境的这种境缘会跑到你内心干扰你呢?是我们自己把它取过来,放到心中去分别的。所以怎么办呢?就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不要取这个相状,你的心就保持不动。

第二个,不受。这是关键了。诸位!你如果要行菩萨道,要到众生法界,苦恼的法界去行菩萨道,你最好把你的感受给收起来,不要相信你的感受。你高兴也好,痛苦也好,你就照你原定的计划去做就对了。其实不要说弘法,诸位!一个人能够坚持做功课,也是要把感受收起来,时间到了就去做功课,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如果跟着感受走,你这一辈子大概就一事无成了,因为感受是最容易误导我们的。

所以,你要能够安乐,第一个,对外境不要太在乎,第二个,对你内心的感受也不要当一回事。这就是安乐,这是境界更高了,这是从观心的理观的思想。

这个安乐的意思,我解释一下。法身菩萨安住清净心跟菩提愿,所以对他来说生命没有什么安乐跟痛苦,没有这回事情,他根本就真的离相了。安乐也好,痛苦也好,对法身菩萨根本就不算一回事。

但是凡夫不一样。凡夫的感受是不可能完全关闭的,这是现实。所以你要怎么样呢?你要选择性地去弘法。所以后面会说,有些地方你不能去的。就是说你要量力而为,你根本就没有那个本事嘛!那弘扬佛法就要尽量让你自己保持安乐,如果你承受太大压力,你的弘法事业就做不久了。

修行也是这样。其实<安乐行品>,包括你做功课也是这样。你把功课排得很紧,你一天工作忙完,生活作息完,你可能只有一个小时,你一定要排别人三倍的时间,你这个修行怎么样?不安乐,不会持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一个有感情、有感受的众生。

就是诸位!我们要先了解自己的定位。我们是活在五蕴——色受想行识,我们是业报身,我们深受感受的影响。所以怎么办呢?不管自利也好,利他也好,想办法让自己保持安乐,你这样才能够长长久久。

所以,既然安乐,那表示什么?你不能像法身菩萨无差别地面对所有境缘,有些地方你不能去就不去了。所以后面佛陀会讲到身口意的,就说有些行为你不能做,有些地方你不能去。为什么?保持你的安乐,你才能够长长久久地自利利他下去。

这个地方是讲安乐。凡夫要能够弘法,先让你自己安乐,这是第一个原则。

二、经文要义

(一)上来迹门正宗,三周说法,三根授记,已令声闻人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迹门流通中,佛赞美人法,且劝募弘通妙法之五种法师。前品既得圣众命弘持,今品为教初心菩萨,应加修身、口、意、誓愿等四安乐行,以坚固一佛乘之妙因。

上来迹门正宗,佛陀在迹门正宗三周说法,开权显实,使令整个弟子们进入佛陀的知见,最后成就授记。这当中令声闻人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这是迹门的正宗。到了流通分当中,佛陀在<法师品>赞美人法,赞美受持《法华经》的人——五种法师,赞美《法华经》的法,这个法是成佛的捷径。而且到了<劝持品>劝募弘通妙法的五种法师。所以前面的<劝持品>是得到圣众来弘持妙法。圣众是什么?是法身菩萨。

那么这一品是谁来弘传呢?是凡位的菩萨,外凡资粮位的菩萨。外凡资粮位的菩萨是什么特色呢?内心有烦恼,而且善根又薄弱,是这种人来弘扬佛法,所以佛陀必须要安立四安乐,身安乐、口安乐、意安乐跟誓愿安乐,用四种法来保护,或者说是坚固我们的善根。也就是说,你要弘扬佛法,你要先让自己的善根不受伤害,这是前提,你要把自己脚跟先站稳了。所以佛陀讲出四个法来保护自己,身、口、意、誓愿。

(二)佛说四安乐行,即承先启后。承先者,佛以四安乐行为末世中佛弟子自行化他之轨范,以成一佛乘之因。启后者,即此四安乐行,用以开启后文之本门正宗,以成法身之妙果。即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前后相成。

佛陀说四安乐行不完全只是保护你的善根,它还有怎么样的作用呢?“承先启后”的作用。承先,就是加强前面的迹门,加强我们一佛乘的因地,这是承先;启后,就是开启后面的本门,开近显远的本门,以成就未来法身的妙果。所以这个安乐成就因地,也是从安乐成就果地的法身。所以“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不管是因地的称性起修,或者果地的全修在性,对凡夫来说,想办法在你修行弘法的过程中保持安乐是关键。它是通因通果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前后相成”。没有安乐就没有长久的菩萨道,是这个意思。

看第三。

(三)本品所说四安乐行,一一皆以止、观、慈悲之妙行,成大乘戒定慧之三学,以此而导正身、口二业,导正意业,导正誓愿。如大论云:因名止行,果名断德。因名观行,果名智德。因名慈悲行,果名恩德。因名三业,果名三密。是故初心欲修圆行,入浊弘经,为浊所恼,自行不立,亦无化功。佛为是人,示四安乐行也。

这个四安乐行有身、口、意、誓愿,其实它真正的修法只有三个:一个是止行,一个是观行,一个是慈悲行。

止,就是你要有方法调伏你自己,就是外境刺激你的时候,你怎么样能够把你自己的烦恼调伏下来。这个是讲到持戒跟修定。

观行,就是你要有办法引导你自己。但这个引导,这个观,跟我们理观不一样。诸位!我们在讲理观的时候,是一个生命的整体观,那是一心三观的即空即假即中。这里的观是属于对治观。对治观就是说,有可能修空观,修空观是引导到清净心;有些地方是在修假观,特别是口安乐跟意安乐,修假观,引导到菩提愿。身安乐的修空观是引导到清净心。所以这个观是指空假二观的一种引导。

第三个是慈悲,慈悲的誓愿。

也就是说,以止、观、慈悲成就大乘的戒定慧。这个戒、定是止行,调伏;慧是观行,是引导。我们就是用止、观跟慈悲三法,首先调整我们的身、口二业,接着调整意业,最后端正我们的菩提愿。整个修行四安乐行,虽然它的所缘境有身、口、意、誓愿,其实它的方法就是止、观跟慈悲三种。

为什么用止、观跟慈悲呢?因为止最后成就断德,观成就智德,慈悲成就恩德,整个佛陀的三德——断德、智德、恩德就都成就了。因名身口意三业,最后转成佛陀的三密的妙用。

初心菩萨想要修圆教的一佛乘的妙行,甚至于要入五浊恶世弘经,为外在的五浊恶世的众生所干扰,“自行不立,亦无化功”,所以佛陀讲四安乐行来让他保护自己。这个是讲到凡位菩萨的自利利他,要以安乐为本。

戊一、文殊提问

我们看讲义第二百三十六面,丁五的“安乐行品”。分两段,先看第一段。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尔时,就是佛陀讲完<劝持品>以后,文殊师利菩萨仰仗佛力就白告佛言:世尊!前面的法身菩萨发愿在佛陀灭度以后弘扬《法华经》,甚为难得。为什么呢?因为心中依止敬顺佛故,发大誓愿,所以他能够在恶世当中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如果是一个凡位的菩萨,发愿在佛陀灭度以后的五浊恶世来弘传《法华经》,他要怎么样弘传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

法身菩萨跟凡位的菩萨遇到逆境最大的差别,就是法身菩萨他内心没有烦恼业力,所以他没有所谓的内忧,他只有外患。凡夫就复杂,凡夫他本身就有问题。我们凡夫本身,就算你不会弘扬佛法,我们本身就有内忧,再加上外患,那就不得了了。所以我们必须怎么样?选择性地弘法。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本来就有地雷,那外境再刺激一下就不得了。

所以法身菩萨对于逆境的安忍不动,很简单,只要两个理由,第一个敬顺佛故,第二个发大誓愿,他任何的坎就迈过去了。但是凡夫就没那么简单了,凡夫不能够无差别地面对所有境缘,他必须怎么样?选择性地弘法,修四安乐行。我们看怎么选择。

戊二、如来垂答分三:己一、总标章门;己二、详释方法;己三、行成之相

己一、总标章门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请归  宠妃这职业,必须卷起来  《福运惠崽三岁半,满朝文武排队宠!》  大唐里正  直播鉴宝:宝友,你这可太开门了!  我靠好孕称霸修真界  穿书送系统,炮灰脚踩绿茶上位  阿哈说:死了没关系,拼好还能用  帝娇  重生后我手撕绿茶闺蜜  凡人:别人修仙,我练武种田  网王:游在立海大  乱世帝都  北门老枪  末世来临前,我收编大佬上交国家  姐妹先嫁我后嫁,她嫁儿子我嫁爸  桃花马上威风凛凛  真千金断亲后,侯府上下追悔莫及  海贼:我,第四大将,今年八岁  太子妃掐指一算,疯批殿下心惊胆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