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妙笔文学网>妙法莲华经全文念诵 > 第96章 第96集(第1页)

第96章 第96集(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二十二面。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辛二的“颂求得法师”。释迦牟尼佛的因地是一个大国王,但是这个国王不是他所追求的果报,是他修六度自然招感的果报。其实他内心的世界是一个内凡加行位的菩萨,四加行的菩萨。

四加行的菩萨,他的内心跟我们凡夫的心不一样。他是“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他把道法的追求放在身命之上。从大乘的加行位来说,他追求的权法都已经几乎是圆满了。这三乘的教法要圆满,他才有办法进入四加行的。因为他要突破所有的权法的修学,要入见道位,入清净心了,那么这个时候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学《法华经》,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因为他最后要把他所修学的法相舍离,要会权入实,他只能够去跟善知识学习,说“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因为中道的实相,不是你自己可以无师自通的,不可能的。你有办法想出中道实相,那你就是佛陀的知见了。

所以,大乘佛法的特别就是,它不像声闻法,你可以远离人群,你可以躲在山上。你要是根器够,悟性高,你都不需要老师。你就看到四季的变化,你就知道生命是不能掌控的、不能主宰的,你就能够证得我空,入偏空涅盘,你不需要老师。但是大乘佛法,你一定要有一个老师教你。因为这个中道实相是不思议境,你怎么想都想不出来一念心性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你不可能想出来的,一定要有师父的,用文字来教导你。

辛三、颂受法奉行

时王闻仙言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供给于所须

采薪及果蓏随时恭敬与

情存妙法故身心无懈倦

释迦牟尼佛的因地,这个国王,听到仙人说“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他内心是怎么想的呢?“心生大喜悦。”这个人的大乘善根成熟了,从这种征兆来看,这个人得度因缘成熟了,所以就舍去了王位,随这个仙人到山中去修学。这当中他要实践他的诺言,供给于生活上的所须。比方说,上山去拾薪柴,或者去采果蓏(果是长在树上的木本的果实,蓏是地上的草本植物的果实)。采这个果实干什么呢?来恭敬供养他的师父。为什么呢?“情存妙法故”,为了要追求妙法的缘故,而身心精进没有懈怠。这个是说明他的求法精进无有懈怠。

辛四、颂结证劝信

我们看辛四的总结,释迦牟尼佛讲这段的目的是什么呢?

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

亦不为己身及以五欲乐

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今故为汝说

释迦牟尼佛这件事情已经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了,他为什么在讲《法华经》的时候,特别地把他自己这段求法的因缘讲出来?

因为他要强调一件事,就是这个大国王为了一切众生的缘故,而勤求于大乘的妙法。他不为自身的安稳及世间的快乐,所以他即便做一个大国王,依然精进地修学佛法,终于会权入实,成就佛道。那么讲这段的因缘就是怎么样?引证。

诸位!所有的法门都必须要合乎两个条件:第一个,可修性;第二个,可证性。就是道、灭这两个原则。佛教跟一般的哲学道理是不一样的。哲理可能讲出一个观念,但是这怎么修、是不是可修可证实,它不一定。而释迦牟尼佛以他自己的成长过程为例,他一路走过来,从内凡加行位而到见道位,就是靠《法华经》的引导。所以“今故为汝说”,我当初就是这样子走过来的,从一种六度的功德相而进入到离相的清净心乃至于菩提愿,最后成佛了。所以佛陀引用他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引证一佛乘的因果。

己二、结会古今

把古今的这个因缘作一个说明。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

这以下佛陀就讲出这段因缘的一个过去的情况。说当时的国王就是我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我当时是一个内凡加行位的菩萨。而当时教授妙法的仙人是谁呢?就是提婆达多的前身。所以到此为止,提婆达多扮演什么角色?扮演善知识,启蒙师父。这是他跟提婆达多的一段因缘。

庚二、明师弟功满分二:辛一、明弟子圆因报满;辛二、明法师妙果当成

我们再往下看。他悟后,到了见道位,称性起修,提婆达多又扮演什么角色呢?我们看第二段,庚二,“明师弟功满”。师父就是提婆达多,弟子是释迦牟尼佛,彼此因为这样的一种教授、学习的因缘,双方都功德圆满。这地方有两段。

辛一、明弟子圆因报满

先看辛一的“明弟子圆因报满”。这弟子就是释迦牟尼佛,因为学《法华经》,会权入实,而功德圆满。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这段经文有两段:第一个是讲因地圆满,第二个是讲果地圆满。他的因地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

学《法华经》以后,当然我们现在叫做圆教名字位,我们叫做跟《法华经》结缘,就是透过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成就《法华经》的成佛的正因。但如果是加行位的,学《法华经》就不一样了,他直接进入见道位,就成就诸佛的法身了,就般若道已经完成了,那么悟后起修就进入方便道了。方便道,这个时候善知识就很重要。方便道它就是怎么样?历事炼心了。他这个时候清净心开始转成菩提愿。

我们说过,般若道的特色是什么?清净心。虽然我们清净心跟菩提愿两个都修,但是从凡夫到般若道,重点在清净心,在离相。从般若道进入方便道以后,它的核心思想不是清净心了,而是在菩提愿,开始广度众生了,那么它的核心就是六度的修学。

六度的修学,蕅益大师提出三点,我们简单地说一下。这个六度的修学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对治。菩萨修六度不完全是利他,他是透过六度的法来调伏自己的烦恼。比方说布施对治悭贪,持戒对治我们的恶行,忍辱对治瞋恚,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智慧对治愚痴。他是透过修六度来调伏自己的六种烦恼,这叫对治。因为他每一个在修的时候,他都有内观的智慧,有这个理观的智慧。

第二个,相生。六度,当然它有它各别的内容,布施就不是持戒,持戒不是忍辱,它有它自己的体性。但是它彼此之间可以相生相成,就是前前引生后后,后后持净前前。你布施修得好有助于你持戒,你持戒持得清净有助于忍辱等等,前前可以引生后后。后后持净前前就是,你如果是持戒清净,会让你的布施更加地清净圆满;如果你忍辱修得好,对你持戒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力,它相生相成。这个六度之间是有关系的。

第三个,蕅益大师讲到果报。虽然菩萨修六度重点在借事修心,自我调伏,但是他自然地会形成因缘的果报。比方说布施成就大富饶财,持戒成就诸根具足,忍辱成就容色端正,精进成就大威德力,禅定成就寿命安康,所以禅定的人他寿命长,身体也健康,智慧成就辩才无碍。讲到果报,他是自然招感的果报。

这段经文后面主要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就是成就应化身了。他从法身的历练,开始发愿,然后呢?成就应化身的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于“成等正觉,广度众生”。这一段经文就很重要,“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当然不能够说完全因为,但是善知识提婆达多是很重要的因素。为什么呢?我们说过,初地菩萨已经没有自然而起的魔境了。初地哪有魔境呢?他没有烦恼,没有死亡的问题,也没有五蕴的果报的干扰,身心世界的躁动的干扰,天魔连碰都不敢碰他了。他这个人是初地菩萨,而这个天魔是欲界天,你怎么敢去干扰这个大菩萨呢?所以他这个时候更需要的是怎么样?法身菩萨互相的资助。

但是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在唯识学上说,你要扮演一个逆缘的善知识,你要八地以上,低阶的不可以扮演逆向的善知识。有一个禅宗开悟的祖师,他的弟子问他说:“师父!你修学到什么阶位?”这个禅宗祖师说:“我现在的修习,我可以入佛,但是不得入魔。”就是说,我可以示现正常的佛相,就是清净的功德我可以示现,但是我没办法在正常情况示现非道,那种不正常的杀盗淫妄相状,来显现我的菩萨道。这个超过他的范围。因为你要修到染净不二,那不是一般的菩萨,要八地以上。

所以,这个逆缘的善知识,蕅益大师会说明,是非常难得的。就是说,你今天跟他是同参道友,你们两个都成就初地了,那彼此要互相帮助。有时候我是做你的同参道友,鼓励你,你也鼓励我,那就叫顺缘的善知识。但是你要为你的同参道友扮演逆缘的善知识,对不起,你要八地以上。这个逆缘是不容易的,后面会说明。

这个提婆达多,一方面做释迦牟尼佛的启蒙师父,一方面在他开始悟入法身、从空出假以后进入方便道的时候,又扮演他的逆缘善知识,所以对释迦牟尼佛其实帮助是很大的。所以他感谢,因为提婆达多的缘故,使令我快速地成就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乃至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种种的功德。他这意思是赞叹提婆达多对他的帮助。

辛二、明法师妙果当成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凡人:别人修仙,我练武种田  姐妹先嫁我后嫁,她嫁儿子我嫁爸  北门老枪  穿书送系统,炮灰脚踩绿茶上位  桃花马上威风凛凛  阿哈说:死了没关系,拼好还能用  重生后我手撕绿茶闺蜜  直播鉴宝:宝友,你这可太开门了!  请归  《福运惠崽三岁半,满朝文武排队宠!》  帝娇  网王:游在立海大  宠妃这职业,必须卷起来  大唐里正  末世来临前,我收编大佬上交国家  太子妃掐指一算,疯批殿下心惊胆战  海贼:我,第四大将,今年八岁  真千金断亲后,侯府上下追悔莫及  乱世帝都  我靠好孕称霸修真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