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三、广举曾见以答分三
文殊菩萨应大众的要求,在佛陀入定、没办法说法的情况之下,勉为其难地来回答这个光明跟瑞相的因缘。前面两段的回答都是简略的回答:一个是从他个人所知道的,如理思惟来回答;一个是从他的经验传承来回答。这以下就广泛地根据自己的经验传承、自己过去所见闻的事迹来加以回答。这个地方有三段。
庚一、引一佛同
先看第一个,“引一佛同”,就是过去某一尊佛有同样的事情出现。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盘。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这以下是文殊菩萨根据自己的经验传承作广泛的回答。他就举一个例子,说,善男子!正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这个无量无边阿僧只,都是印度很大很大的数目),就是有很久很久的这么一个劫数。
古德说,这一段文殊菩萨为什么举这尊佛来回答呢?因为这一尊佛的出世有四种殊胜:
第一个,时间殊胜。就是这个时间非常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时间久远为什么殊胜呢?因为佛陀的传承表示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他如果举太近的传承,恐怕没有信服力,所以就拉到一个非常远的传承,就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阿僧只这一个劫数。它这个时间够长,所以殊胜。
第二个,佛德殊胜。这个佛陀的功德,十种德号殊胜。我们看,这么久的时间,有什么事情呢?有佛出世,这个佛叫做日月灯明如来。“日月灯明如来”,这佛陀心中有光明,就表示这个意思。
因为如来的这十种德号表示佛陀十种功德,所以我们要简略地解释一下。
佛陀第一个德号叫做如来。我们了解佛陀,首先要知道他是怎么来的,这个是佛教最基本的因缘观。佛法的意思,你要知道这个人会有什么结果,你要知道他是怎么来的。
凡夫当然是从生死业力而来,业力里面有罪业、有善业。如果你是从罪业而来,那你今生就很痛苦;你如果是从善业而来,你就很快乐;如果两个都有,那就苦乐参半。凡夫是从业力而来。
那么佛陀是怎么来的呢?说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佛陀是从如实之道来的。所以佛陀是从清净法身,依止他的大悲愿力来到世间的。佛陀可不是业力,佛陀叫做示现。这第一个,先谈谈佛陀是怎么来的。叫如来,是从如实之道、依止大悲愿力而来到世间的。所以佛陀其实可以不用来的。
第二个,应供。应供这个德号跟阿罗汉是相似,阿罗汉也是无生、杀贼、应供。一般来说,只要这个人修行断惑证真,转凡成圣,变成一个圣者,他就可以做众生的福田。就是说,你对他布施,你对他施舍,这个田会产生广大的功德,叫福田。当然,阿罗汉的福田就比较小了,不能跟佛陀比。阿罗汉只是人天的福田,佛陀是九法界的福田。因为佛陀在住持三宝中代表佛宝;阿罗汉顶多代表僧宝。
第三个,是正遍知。正遍知指的是智慧。正就是如理智,见真谛理;遍是如量智,见的是俗谛理。所以佛陀两个智慧都具足,叫中道的智慧。简别他不是凡夫的着有,也不是二乘的偏空。正遍知是中道的智慧。
第四个,明行足。前面的正遍知,简别凡夫二乘;明行足,是简别菩萨。这个明就是智慧具足,行就是福德具足,所以佛陀是福慧具足。简别不是权教菩萨。智增上菩萨偏智慧,悲增上菩萨偏修福德,所以两个都不具足。但是佛陀是两个都具足。
第五个,善逝。前面的如来,是知道佛陀怎么来的,这以下是佛陀死了以后他到哪里去了。凡夫是从业力而来,又随业力而去。当然,来的时候可能是罪业,他走的时候可能是善业。那么佛陀是怎么去的呢?《大智度论》上说,于诸三昧,无量大智慧中去。佛陀往生的时候,是到了一种真如三昧的大智慧的光明中去,也就是佛陀入了大般涅盘。就是,佛陀死了以后去哪儿呢?就是诸三昧无量大智慧中去,就善逝。佛陀来的时候叫如来,佛陀走的时候叫善逝。
第六,世间解。佛陀的智慧,能够善知一切染净诸法的因果差别相,这是佛陀不共菩萨的地方。其实,根本智易开,后得智难明。比方说布施,我们只能够说,合理地推论,布施可以成就安乐的果报。我们顶多推论到这样。如果有一个小女生,她在旁边摘了一朵花供养佛陀。你问佛陀说,那这是一个什么因缘?佛陀可以讲说,她为什么供养佛陀,因为过去生怎么怎么的;供养佛陀以后,经过无量劫以后,因为这个动作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佛陀可以把所有微细的因缘讲得清清楚楚。这件事情只有佛陀做得到,等觉菩萨都做不到。所以等觉菩萨不能制戒,因为戒法牵涉的是缘起法。等觉菩萨只能够说,我持戒可以成就功德,我破戒是过失,但是他不能够微细地说,你犯这条戒应该怎么忏悔、忏悔到什么程度。等觉菩萨他还有一念的生相无明。佛陀对无量的世界当中下了几滴雨都很清楚,所以他叫做世间解。他把整个缘起的差别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然,在因地里面修假观,十法界十如是,所以他果地的时候通达一切的缘起相状。
第七个,无上士。就是佛陀的功德已经超越九法界之上,最尊最贵,再无有上。就是佛陀已经圆满了,没有更圆满。
第八,调御丈夫。这个是约利他了。佛陀有无量的方便力,能够善调一切众生,使令众生未种善根令种善根,已种善根令增长,乃至于已增长令成熟,近成熟者亦令脱落。佛陀能够普门示现。
你说,虽然我没有生长在佛世,但是我也可以学佛,我也可以学《法华经》啊!那不一样。因为佛陀说法叫“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可以为当机众安排个人化的佛法。就是说,你听《法华经》,要怎么听对你最适合?我们作为法师,没有普门,就一个门,就一种说法。你接受多少,我们也没办法,我们尽力而为。但是你要当面听佛陀说法,那就不是这样了。佛陀讲出一句话,每一个人听到他自己相应的,叫调御丈夫。佛陀的功德那叫做无量无边的门,来摄受无量无边的众生,他可以开各式各样的门。
第九,天人师。佛陀是一切人天乃至于三乘圣人的导师,他能够引导大家继续进步。
第十个,佛,指的是觉性。所有的功德一开始是怎么来的?就是智慧。你没有觉悟,那所有的东西都是人天福报了。所以,追根究底,所有的无量功德、无量的普门示现,都是因为他一念的觉悟。
第十一,世尊。这是一个总结了。因为具足以上的十种德号,所以为一切众生所尊重赞叹,就是世尊。
这个是讲到佛德殊胜,这是第二种殊胜。第一个是时间殊胜,第二个佛德殊胜。
第三个,是说法殊胜。佛陀出世当然不是为了显神通,而是为了说法。那么,这个日月灯明佛是怎么说法呢?他是分两块:
第一,“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佛陀是先讲《华严经》,“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佛陀是先入三昧当中,现出千丈的卢舍那身,演说正法。就是这个法没有杂质,就是纯正的法门。佛陀是怎么证悟的,就直接讲出来,不用施设方便。
这个《华严经》是初善、中善、后善。这个地方两说:第一个,从《华严经》的体裁,初善就是序分,中善就是正宗分,后善就是流通分,三分;第二,从众生的受益,初善就是众生(这些菩萨)听了以后,闻法信解——产生信解;中善就如法修行;后善就是究竟圆满。每一个人听经以后,他有三个层次的受益。
《华严经》的特色是“其义深远”。当然,《华严经》没有什么施设方便,《华严经》就等于是把光明跟相状合起来,蕅益大师说的“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它完全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个义理是中道的实相的义理,所以深远。“其语巧妙”,同样是“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但是佛陀面对十地菩萨,他的说法就有不同。就是说,一心真如,落实到初地的真如是怎么真如,二地是怎么真如,乃至于十地是怎么真如。我们上次讲过,同样的中道实相,十地菩萨表现出来的相貌是有浅有深。同样是真空妙有,但是它内涵的深广还是不一样的,所以佛陀也是巧妙地应机说法。总而言之,整个《华严经》是“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它没有这些三乘的方便法门,完全是一佛乘的成佛之道。
讲完《华严经》以后,佛陀就知道该是面对凡夫的时候了。佛陀就把这个千丈的卢舍那身收起来,开始怎么样呢?从本垂迹。就现出了丈六比丘相,来到我们娑婆世界,跟我们一起成长。就施设三乘的方便: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修行是这样,你要先找一个突破口。比如挖井,你一定要找到一个地方挖下去。你不管从什么地方,你挖到水就算。修行法门也是这样,你一定要有一个突破口。
声闻人的突破口是苦谛,他必须从苦谛攻进去,他才有办法断集、慕灭、修道。一般声闻的种性是怎么样?他对苦谛有强烈的感受。这个地方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他接受了教育;第二个,他自己人生的经验。所以他喜欢听闻佛陀讲“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他听了以后大欢喜,就很快地修思惟四谛,把生老病死给灭了,灭了以后就成就涅盘寂静了。
就是,佛陀开始怎么样呢?满足众生的需求。你喜欢怎么样,我先满足你,“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所以,第一个,满足声闻人的需求。
第二个,辟支佛。辟支佛的智慧比声闻人高,他了生死不观苦谛的。痛不痛苦跟我没关系,了生死不一定要经过痛苦。他就观十二因缘法。佛陀这个地方为他们讲集谛。这种人比较理性,他对痛苦快乐的感受没那么强烈。佛陀说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这叫做流转门。就是说,整个生命的流转是十二种因素构成的,每一个因素一变化,我们生命就产生重大的变化。所以这个缘觉乘人一看,原来生命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因为他的整个生命就是过去的一念无明去造业,在这个业里面得果报,得果报以后又产生爱取,结果就是这样一种“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那怎么办呢?好,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老病死灭。说到底,人生就是那一念的执着,一种我执。因为我们想要主宰人生,所以我们在轮回。所以他就把这个“我”——无明那个我执给灭了,灭了以后他就了生死了。他觉得了生死跟痛苦根本没有关系,这完全是智慧的问题。所以辟支佛乘的根性更高,他不需要经过苦谛,他直接从集谛攻进去。
菩萨的根性更厉害。你怎么看得出这个人是菩萨种性?好乐功德。你一讲功德,他就跟看到什么一样。为了六度的法门、为了积集功德,他可以牺牲他的财富、牺牲他的睡眠,乃至于牺牲他的身体、牺牲他的生命,为了追求功德在所不惜。佛陀为他讲六度,通过六度成就无上的智慧,最后慢慢再经过回向,成就中道的智慧。
也就是说,佛陀面对凡夫,他把他自己的知见先收起来。什么中道实相,这个东西咱们先不说,先满足众生的需求,就是为实施权。佛陀把凡夫分成三类,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说他相应的法,让众生从所谓的安乐道而趋向到解脱道。就是说,咱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先解决轮回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太严重了。轮回不解决,你讲成佛就太远了。就先解决轮回问题,就是佛陀为实施权。
文殊菩萨等于是先举出了日月灯明佛。当然,文殊菩萨他亲近佛陀很多了,在所有的菩萨里面,他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但是这段经文,古德解释它有四种殊胜:时间殊胜,够久,可以代表无量的过去;第二个,佛德殊胜,这个佛陀十号具足,说法主殊胜;第三个是说法殊胜,佛陀也是先讲《华严经》,再开方便门;第四个,利益殊胜,众生成就三乘的功德,各取所需。这个是先引第一尊佛。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桃花马上威风凛凛 真千金断亲后,侯府上下追悔莫及 网王:游在立海大 北门老枪 我靠好孕称霸修真界 阿哈说:死了没关系,拼好还能用 乱世帝都 海贼:我,第四大将,今年八岁 直播鉴宝:宝友,你这可太开门了! 凡人:别人修仙,我练武种田 帝娇 太子妃掐指一算,疯批殿下心惊胆战 重生后我手撕绿茶闺蜜 大唐里正 穿书送系统,炮灰脚踩绿茶上位 姐妹先嫁我后嫁,她嫁儿子我嫁爸 宠妃这职业,必须卷起来 《福运惠崽三岁半,满朝文武排队宠!》 末世来临前,我收编大佬上交国家 请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