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荒期时代一般指的是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种地历史主要有以下特点和发展阶段:
1.起源与作物选择:
-时间: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农业阶段。
-作物: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驯化黍、粟等作物。黍、粟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农作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适合在北方的旱地环境中生长。目前考古发掘所见中国史前黍、粟遗存数量众多,其中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最为典型,共发现88个窖穴内有堆积黍、粟灰层,数量多、堆积厚。在南方,水稻则是主要的驯化作物,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世界上迄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距今将近7000年。
2.生产方式与工具:
-生产方式:
-刀耕火种:这是原始农业早期常见的生产方式,人们用简单的工具砍伐树木、杂草,然后放火焚烧,在烧后的土地上进行播种。这种方式虽然简单粗暴,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一种可行的开垦土地的方法。不过,这种方式也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较快,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土地进行耕种,所以人们的居住地点也相对不固定。
-撂荒耕作:由于土地肥力的问题,人们在一块土地上种植一段时间后,会放弃这块土地,让它自然恢复肥力,转而开垦新的土地。这种撂荒耕作制在原始农业时期较为普遍。
-生产工具:主要以石质和木质工具为主。比如石斧可以用来砍伐树木,石铲、石锄可以用来翻土,骨耜在南方地区被广泛使用,用于水田的耕作。这些工具制作简单,效率相对较低,但对于当时的农业生产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3.农业技术的萌芽:
-选种育种: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人们逐渐学会了挑选颗粒饱满、品质优良的种子进行播种,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虽然这种选种育种的方式比较原始,但为后来农业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灌溉技术:在一些靠近河流或水源的地区,人们开始尝试简单的灌溉方式,如用竹筒或陶罐从河流中取水浇灌农田,以保证农作物在干旱季节也能有足够的水分。不过,这种灌溉方式比较简单,覆盖的范围也有限。
4.对生活的影响:
-定居生活:农业的出现使得人们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频繁地迁徙寻找食物。于是,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形成了早期的村落。定居生活也促进了家庭、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畜牧业等其他产业的兴起。
-人口增长:稳定的食物供应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条件。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人类群体逐渐壮大。同时,人口的增长也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种地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1.旧石器时代:
-生产方式:旧石器时代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种地行为。人们主要依靠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食物资源,比如采摘果实、挖掘植物根茎、狩猎动物等。当时的人类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跟随食物资源的分布不断迁徙,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和农业生产基地。
-工具使用:这一时期人类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简单打制的石器,如石斧、石锤、石刀等,这些工具主要用于狩猎、切割和挖掘等活动,并不适用于农业生产。不过,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制作技术为后来新石器时代农业工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新石器时代:
-生产方式的转变: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逐渐从采集和狩猎向农业生产过渡,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种植。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适合种植的植物进行培育和种植,比如在黄河流域种植粟、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等。农业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形成了早期的村落。
-工具的改进: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在工具制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磨制石器开始广泛使用。相比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更加锋利、精细,适合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如用石铲、石锄等工具翻土,用石镰等工具收割农作物。
-技术的发展:除了工具的改进,新石器时代的人类还逐渐掌握了一些农业生产技术,比如选种、育种、灌溉、施肥等。例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片木结构建筑遗迹、大量的骨耜、成堆的稻谷稻壳等,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过着较长期的定居生活,并且在农业生产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
中国种地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以下是中国种地历史的一些重要阶段和发展情况:
1.新石器时代(约年前-4000年前):
-作物起源: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选择通过种植粮食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中国本土培育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粟、稻、黍、菽等。黄河流域已经开始种植粟,它是中国北方原始农业的开端;南方则以稻作农业为主。例如,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遗存,证明了当时水稻种植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菽即豆类,特别是大豆,发源于中国,到商周时期,大豆已被用来制作大豆油。
2.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农业技术初步发展: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主要还是以石制、木制农具为主。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掌握了一定的农田灌溉技术和施肥方法,农业生产逐渐走向精耕细作。例如,《诗经》中就有不少关于农业生产的描述,反映了当时农业的生产情况。
-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被划分为方块状,中间的为公田,周边的为私田,庶民需要先耕种公田,再耕种私田。这种土地制度对农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农业政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均田制等政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朝时期,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农业,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政策,如减免田赋、兴修水利等。
-技术进步:铁制农具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牛耕技术逐渐普及,使得耕地更加省力高效;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显着成就,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力保障,极大地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日落后的蓝色时刻 星际白富美,我妈不让我当女配 [原神]如何在至冬做后勤工作 养了一只狸花猫 越轨暗恋 上船 廷尉执法令出如山 她是领主 病娇:都重生了谁还网恋啊? 游神星曌 从总旗到帝王 另娶平妻,侯门主母不伺候了 世界沦陷为攻略游戏后 人间武圣:一拳锤爆普渡慈航! 剑破江湖之乱世枭雄 众生封神 你选白月光,离婚撤资哭惨了! 我在古代靠系统续命 屯兵百万!什么!朕不是太子? 末世大佬,穿越古代娇宠小夫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