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决定建设新城时,秦韵第一个就决定让大明皇家商业会所打前站,她要在当地建设一座最有标志性的建筑。水泥这种东西,将大量地引用到各种工程中,只不过,现在的建筑大多还是以砖石为主。不过,虽然苏州新城靠近海边,但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内陆河运,在建设新城同时,还要将新城附近的河道全部清理出来。这清理河道,也是一大笔开支,秦韵原本打算让大明皇家商业会所来出这笔钱,可后来,却知道柳折眉根本没动用这笔钱,而是让当地的富商们出了这笔钱,当然,这些富商们也分别在新城得了一大块地,用来建他们的作坊,或者工厂。柳折眉一上任就在苏州府乱搞,其他府的人都等着看热闹,可有些老成持重的人已经看出了这里面的猫腻,如果,这个柳直的新政当真贯彻下去,就意味着苏州的庶民百姓和士绅豪族们支持着这个新上任的知府。就算朝堂上有人不满,但只要苏州府自己没乱起来,能完成朝廷的赋税和钱粮,京城有太子殿下支持,谁又能把这家伙怎样。苏州府的大户们都得到了柳折眉各种优惠政策和承诺,就不会在乎,柳折眉为那些庶民百姓减免赋税的事情了,作为一个被秦韵成功忽悠了的大明官吏,柳折眉更能将秦韵的忽悠跟苏州府的实际结合起来。而秦韵则是下令,大明皇家报,针对柳折眉的新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还详细地解说了这种新政所要达到的好处,距离苏州近的各府州,大多也得到消息了,但都处于观望状态,其他比较远的地方,有人看到大明皇家报上面刊登的苏州的新政,也议论纷纷,一下子,苏州府成为大明朝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就连朱厚照这熊孩子,因为制定苏州的发展规划,秦韵是特意将这熊孩子带在身边,对他一条又一条地讲解其中的好处,让这熊孩子有了强烈的参与感,所以,这熊孩子也很关心苏州新政的发展。因为柳折眉这个当地府的,把所有的压力都承担了,下面这些县令和属官们尽管各有心思,但都保持缄默,如果这新政成了,他们也能跟着混一些政绩,如果不成了,反正谁都知道,这新政是谁挑的头,板子也打不到他们头上去。相比官方的观望,在苏州民间,一时之间,柳折眉的名望可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毕竟,是减免赋税呀,许多老百姓家中都给柳折眉立了长生牌位,希望柳折眉能够长命百岁,让他们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等这新政实行了半年,其他府州的知府们怎么觉得一下不对味了,大明皇家报三天两头报道苏州的事情,大家从开始看热闹到现在已经麻木了,可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已经有人称那个柳直为天下第一知府了。柳直是第一知府,那他们这些人算什么?更糟糕的是,现在他们下去催钱粮,那些小地主们,小士绅们,只要家中有一两个读书人,看了大明皇家报关于苏州新政的介绍,心中都有了想法,交税也不会痛痛快快地交了。苏州新政的另一个后果就是,还引发了大明朝的一拨移民朝,一时之间,有些有门路的,都开始向苏州府聚集。苏州府原本就有三四百万人口,在短短的一年内,竟然多增加了一百万的人口,尤其是周边府县向苏州府移民的人丁最多。周边的府县没人了,那些豪族士绅又不愿意多交钱粮赋税,其他的赋税只能平摊都普通庶民和小地主小士绅身上,这样一来,这些人不敢赋税的压迫,更多的开始向苏州移民。许多保守人士认为,柳折眉也是一个妖孽,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能引起这么多的变化,秦韵对苏州发生的一切还算满意,而且,她还特意把苏州府发生的一切,通过锦衣卫的情报系统,随时上报给弘治帝。让当朝皇帝也享受一下,高速经济利益驱动下,社会和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当然,这中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朝中也有一些大臣对柳折眉很不满,可他们上的弘治帝将折子压下来不理,他们也没办法,弘治朝的大臣,还没强势到逼迫皇帝的地步,更何况,东厂和锦衣卫可是完全在弘治帝手中掌握的。也有一些人鼓动一些人出来捣乱,弘治帝却面不改色地私下里让自己儿子传话,如果有些人真的太不识相,那就杀人立威,可以说,弘治帝早对一些士绅和豪族每天挖大明朝的墙角不满了,借此也可以出一口气。商业的高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和技术工人,可对目前的大明朝来说,那些技术多半不是家传的,就是师徒相传的,这可大力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告诉发展。于是,秦韵从一开始,就让锦衣卫开始搜寻一些有名的工匠,最后将这些工匠收拢起来,给他们很好的待遇,以方便他们不为生活所迫,能够尽心尽力地开发新的技术。同时,让柳折眉在苏州府建立几所技工学校。大明朝现在的教育制度,虽然催生了许多读书人,可像江南这种文风荟萃的地方,因为读书人太多,反而竞争压力特大,许多人就只能考个秀才,再就不能更进一步,为了养家糊口,经商的人也不少。这些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如果能从这些人中招收一部分的学员,进专门的工科学堂学习一门技术,也是一条很好的谋生手段。另外,秦韵是真心想培养出几个科学家,特别是冶铁方面的人才,发展经济,轻工业固然重要,可要真的提升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最终只能靠重工业。钢铁是所有重工业的命脉,更别说,以后造蒸汽机,轮船,火车什么的,还有枪支,火炮,这些东西,都钢铁的质量要求都很高。所以,人才呀,是什么时候都缺。许多士绅们虽然觉得柳折眉要办技工学校,是有辱斯文,但大多数有识之士还是觉得,有了那样的人才,对自己的作坊还是很有好处的,保持默许态度。有几家激进的商家,在朝中也没有过硬的靠山,纯粹是为了讨好柳折眉这个前途无量的知府大人,率先给工科学堂捐了一笔银子,还特意将家中的几个子弟赶到学堂去学习。因为被柳折眉所忽悠的利益所吸引,商人士绅们开始动起来,太仓州那里的土地开始频繁地进行买卖,一时房地产被炒作起来,好在这时候的太仓州人口并不多,拆迁工作做起来也不像后世那么难。不过,确实有一部分小老百姓,一夜之间变成了富翁,有些失去土地的流民或者一些普通百姓也在工地上找活干,来养活一家老少。除了苏州府的商人士绅豪族们,其他地方的商人们也有一部分簇拥到太仓州来,打算在这里开设工坊,丝织品和棉布本就是苏江府工业的组成部分,一时之间,整个苏州府都陷入一种狂热之中。秦韵其实知道,这大量的丝绸在国内卖高价的可能性并不高,她最终还是希望外销的,也就在这一年,她暗地里撺掇朱厚照,弄了一支私家船队,这船队背后就是大明皇家商业会所。探明了朝鲜和日本的海路,这些丝织品,还有茶叶,瓷器,最终还是要出口的。船队已经跑了几趟,其中获得的利益,自然是极其丰厚的,大多都落入了朱厚照这熊孩子的私库。弘治帝虽然也知道,他们做的好事,但也知道禁海这事只是说说而已,南方那些豪族哪一家不走私,不能钱都让他们赚了,而自己当皇帝的却穷哈哈的。朝廷有些大臣虽然也得到了风声,可这事只要没提出来,大家也都心照不宣,都闷声发大财。有些还暗地里找上秦韵他们派出的船队,结伴出海。总之,在短短的一年内,苏州府的流民是彻底绝迹了,街上连乞丐也少了许多,大量的空闲人口都变成了农民工,活跃在各处的工地上,还有一部分心灵手巧,认识字的进了技工学堂,学习一些专门的技术。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钦差相公仵作妻 上位 娘子,到我怀中来+番外 法医嫡女御夫记+番外 我直播算命爆火 你丫抢婚有完没完 月亮不及你 回到八零发家致富 末世重生:我在修真界闭关搞内卷 暖婚蜜爱,容先生是爱妻控 俏老师的学生老公 琼花岛上酿果酒 作精在赘婿文爆红了 嘘,我其实知道他是谁[沙雕] 婚变:改嫁新娘 燕尔新婚 校草的娇软青梅她又甜又野! 蔓蔓情陆 重生之权臣宠我入骨 废物美人被偏执boss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