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因为提议最终没能成行,这才没有世家针对卫瓘。如今晋武帝突然抽风,又重新重视起了多为寒门子弟就读的洛阳太学,不少觉得自己的既定利益被冒犯了的世家就不干了。说这些之前,就要先介绍一下国子学和洛阳太学之间的区别了。国子学和洛阳太学都是官学。但洛阳太学的历史更悠久一些。始自汉朝,是古代历史上第一座由中央设立的国立大学。生员混杂,士庶皆有,曾达到过三万人同时就学的浩大规模。为东汉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政治人才。三国之后,曹魏复立洛阳太学,大体上沿袭汉制,仍不分士庶,想要继续延续洛阳太学的辉煌,为朝廷选官提供人才和便利。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却没能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曹魏时期的社会已与汉朝有了很大的不同,世家门阀骤然崛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十分特殊的、足以抗衡皇权的特殊群体,他们世代有别与众,已经习惯了自己高人一等,根本不想和寒门在混在一起。当然啦,这些高门给出的理由,肯定不可能是&ldo;我就是看不起你们这些乡巴佬&rdo;这种槽点满满的话,而是扯了一层寒门基础差、与世家子弟的不同、难以一起接受同等教育的遮羞布。世家子弟耻与寒门为伍,多读家学,很少再有人去就读太学,官学名存实亡。等到了司马晋时期,晋武帝想重振官学。作为一个脑洞帝,他为了解决学校有名无实的情况,就于咸宁四年,在洛阳太学之外,又另设了个国子学。对世家子弟表示,表示既然你们不想读太学,那就都来读国子学吧。晋朝的社会就这样渐渐形成了中央官学的双规制度。大家默认了一个潜规则,世家高门、五品以上官僚的孩子,去读国子学;寒门地主、六品以下官员的孩子,只能选择太学。历史上,晋惠帝痴傻,朝政被贾南风、诸王以及世家出身的大臣所把持,他们干脆就直接把这个略带歧视的潜规则,变成了明文规定。你再有才又怎么样?只要不是世家,那就对不起了,我们不带你玩,打死不带。这为以后的历朝历代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长达千年之久。明文规定的歧视,和潜规则里的歧视,虽然都是歧视吧,但很显然前者的杀伤力更大。好比这让世家的权利进一步扩大,给高门子弟造成一种,反正无论如何我都能上官学,都能当官的人生错觉,那他还努力什么呢?想不懒惰都不可能;也好比,以前没有明文规定时,遍地世家的国子学,就像是吊在寒门眼前的一根胡萝卜,让不少甘于忍耐的人觉得,他们没有进国子学,只能说明他们不够优秀,不够勤奋,而不是制度有问题。但是当他们被明明白白的告知,你再优秀、再努力也没有用……这种进身无望的绝望,会让不少人开始琢磨&ldo;另辟蹊径&rdo;,好比另投明主,造个反什么的。历史上的西晋,就像是个不断添加各种矛盾的火药桶,只缺一根火柴就拉着所有人陪葬。如今的西晋嘛,司马衷还没上位,晋武帝余威犹在,所以矛盾还没有那么激烈。晋武帝也已经在有意识的控制这种阶级的不稳定,觉得不能再任由国子学和太学这么对立下去。当然,他还没有什么人人生而平等的伟大情操,他只是觉得朝堂上的世家权利太大了,他要扶植出一个政治团体来与世家玩平衡游戏。那么,这个团体从哪里来呢?晋武帝这才从记忆深处挖出了曾经煊赫一时的洛阳太学。日趋年迈的晋武帝,有着很多老年人都会有的毛病,倔强,小孩子脾气,说风就是雨。他商量也没商量,就一拍脑门的在朝堂上提出了要对国子学和太学现状进行改革。但是,全天下不止晋武帝一个聪明人,更不用说晋武帝也不太聪明。世家多敏感,在他们看来,国子学和太学并不仅仅是两个官学那么简单,在某些世家眼中那几乎已经代表了晋朝的士庶之别。晋武帝提出改革,不难让人联想晋武帝这是不是要对世家动刀。简直是捅了马蜂窝有木有。于是,不等晋武帝表示&ldo;至于如何改革,诸卿可以开始商量了&rdo;。朝堂上一大半数的世家就已经呵呵以对了。而另外小一半没站队的世家和寒门,就显得格外的刺眼。其中就有在斗倒了杨骏后,成为朝堂第一人的卫瓘,连卫瓘的亲家司徒王浑和王济,都质疑起了卫瓘的立场。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中世纪血族+番外 [火影同人]夜叉丸是个计划控 禁区玫瑰[无限] 清穿后,太子能听到我的心声 我的对象非人类[星际] 整个世界都穿越了还真是对不起啊 言秋 我被穿了?+番外 写文 旅行琴蛙 ONE的故事+番外 阁下 大师姐 [综漫同人]剽窃者+番外 [死神同人]白菜的一千种做法+番外 [火影同人]或许改变+番外 [HP同人]Merlin!我是分院帽? [综漫同人]综漫穿越游戏 男二忍辱负重[快穿] 非分之想